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海德格尔著作集》编译”中期成果总结
项目号:12&ZD125
项目经费:80万元
立项时间:2012年10月10日
项目负责人:孙周兴教授 同济大学
本项目目前计划为30卷:
1,《早期著作》,第1卷,张柯、马小虎译。
2, 《存在与时间》,第2卷,陈嘉映、王庆节译,陈嘉映修订。
3,《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第3卷,王庆节译。
4,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第4卷,孙周兴译。
5, 《林中路》,第5卷,孙周兴译。
6, 《尼采》,第6卷,孙周兴译。
7, 《演讲与论文集》,第7卷,孙周兴译。
8, 《什么叫思想?》,第8卷,孙周兴译。
9, 《路标》,第9卷,孙周兴译。
10,《根据律》,第10卷,张柯译。
11,《同一与差异》,第11卷,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
12,《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12卷,孙周兴译。
13,《从思想的经验而来》,第13卷,陈春文译。
14,《面向思想的事情》,第14卷,陈小文、孙周兴译,孙周兴修订。
15,《讨论班》,第15卷,王志宏译。
16,《讲话与生平证词》,第16卷,孙周兴、张柯等译。
17,《柏拉图的<智者>》第19卷,熊林译。
18,《时间概念史导论》,第20卷,欧东明译。
19,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第24卷,丁耘译。
20,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第29/30卷,赵卫国译。
21,《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和<莱茵河>》,第39卷,张振华译。
22, 《形而上学导论》,第40卷,王庆节新译。
23,《物的追问》,第41卷,赵卫国译。
24, 《论哲学的规定》,第56/57卷,孙周兴、高松译。
25, 《宗教生命现象学》,第60卷,欧东明译。
26, 《存在学——实际性的解释学》,第63卷,何卫平译。
27, 《哲学论稿》,第65卷,孙周兴译。
28, 《沉思集》,第66卷,罗益民译。
29, 《田间小路上的对话》,第77集,孙周兴译。
30, 《观入在者》,第79卷,孙周兴、张灯译。
经过多次讨论本项目正式出版名称为“海德格尔文集”。
丛书主编:孙周兴 王庆节。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本项目截止到2015年10月,出版第一批成果共六种。
分别为:海德格尔全集第4卷《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全集第9卷《路标》,全集第11卷《同一与差异》,全集第14卷《面向思的事情》,全集第20卷《时间概念史导论》,全集第65卷《哲学论稿》。
6卷图书全部采用布封精装烫银工艺精印,统一装帧,统一格式,统一印刷。
各卷具体情况如下:
1、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孙周兴译
p271,字数182千。
本卷收录了海德格尔有关荷尔德林的论文、演讲稿。
海德格尔一生开设过三次有关荷尔德林的讲授课,但是生前出版物中只有这一卷集中展示了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思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不仅是德意志民族的诗人,更是“诗人中的诗人”,是面向西方思想另一个开端的先行者。
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欧洲的“荷尔德林热”,使得人们重新发现这位一度被埋没的德国诗人的价值。而“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也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本卷中文本的翻译出版一方面推动了中文学界对海德格尔的艺术-诗学思想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令中文学术界、艺术界产生了对荷尔德林的浓厚兴趣。
2、路标
孙周兴译
p590,字数396千。
《路标》是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1961年间所做的重要文章十四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
在《路标》一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他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路标》的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
3、同一与差异
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
p187,字数125千。
本卷是海德格尔集中讨论“本有”(Ereignis)的最重要的一个文本。虽然在今天“本有”已经被当做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词汇,但在1898年《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面世之前,《同一与差异》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这和海德格尔自我压抑“本有”之思20年之久也有密切关系。
本卷主要内容包括:这是什么——哲学?(1955年);同一与差异(1957年);同一律(1957年);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1956/57年);转向(1949年);思想的原则(1957年);一个序言——致理查森的信(1962年);致小岛武彦的信(1963年)等。
4、面向思的事情
孙周兴陈小文译
p160,字数107千。
本卷收录海德格尔晚年的三个演讲稿和一次讨论班的记录稿。篇幅虽小,但属于后期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面向思的事情》的书名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渊源。“面向思的事情”(Zur Sache Des Denkens)显然是承接胡塞尔的“面向事情的本身”(Zur Sache Selbst)而提出来的。海氏一生以“存在”为“思的事情”。
5、时间概念史导论
欧东明译
p539,字数362千。
《时间概念史导论》是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以及经过海德格尔授权同意并增补的西蒙·摩塞尔(Simon Moser)的听课笔记。《时间概念史导论》是海德格尔划时代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稿,同时又被认为是海德格尔的一部完全独立的代表作。
《时间概念史导论》比《存在与时间》多出了五分之二的篇幅,而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若干重要论题的讨论,并从中开掘出了经过海德格尔重新表达的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这是一种以比现象学本身更为现象学的方式来彻底地廓清现象学的内在趋向与问题的探析,而这些探析向我们显示了海德格尔本人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得以生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准备。
6、哲学论稿
孙周兴译
p677,字数454千。
本书是除《存在与时间》之外,最重要的海德格尔作品,在海德格尔诞生100周年时出版德文原本。如果要研究和理解中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本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节。
在本书中,海德格尔发起了关于存在问题的首次全面尝试,追问作为存有之真理和本质现象(即本现)的存有之意义,而且把这种存有或本现思为本有。全书共分前瞻、回响、传送、跳跃、建基、将-来者、最后之神、存有几大部分。
本书风格怪异,堪称奇书,中译本的翻译出版历经多年,丰富了海德格尔语汇的汉译可能,为研究后期海德格尔打下了基础。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新一轮关注和解读。打开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新面向、新维度。
商务印书馆曾组织本书的专题研讨会,相关会议论文将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