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由同济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同济大学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承办的“‘双循环’背景下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研讨会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研讨会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主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教授首先致欢迎词,他强调“双循环”背景和创新策源能力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对国家和上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指出同济大学具备在这个领域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上海社科院、前滩综研、《解放日报》、《文汇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双循环”背景下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进行了系列主题发言和深入研讨。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万劲波研究员作“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主题发言,主要从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做了汇报。认为,中国必然经历从技术引进为主向创新引领为主的战略转变,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通过详细阐释创新链和产业链内涵,提出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旨在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后,从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优质的软硬环境、积极推动创新集群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方面总结了促进我国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行动建议。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何万篷分享了海外智库关于人才流动、人才布局重构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中国通过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外部大循环,已成为流量经济和经济流量中心,全球的研发重心正在东移;重点分析了全球人才合作竞争格局重构背景下,各个国家人才战略布局历史经验及最新做法,指出中国科技创新正面临“双循环,双加速,双温和、双抢、双软、双自联动、双城”的复杂形势,提出全球人才背景下的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设想,认为,上海要发挥外循环(国际循环)、主循环(国内循环)、小循环(近邻循环)、市域循环(集成循环)的动能,聚力配置全球人才资源,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才能有力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引领高端产业发展。具体做法有:第一,可成立全球高级别、专门化领导小组,统筹全球引智工作;第二,提高准备度,率先响应CPTPP和RCEP要求,提高科研人才出入境和居留的便利化程度;第三,重点聚焦尖端技术领域,围绕海外各级别、各类实验室的科研领军人物、团队以及机构,建立数据库,动态跟踪;第四,吸引华人科学家和“友华”科学家,建立“引智”基金,设立“上海奖”。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任声策教授通过研判国际新形势和技术新趋势,总结了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分析了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经济双循环的关键变化会迅速传导给科技创新体系,引起科技创新体系变化,在新发展格局下,不应主动构建科技双循环体系,但要通过创新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来主动应对。提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既要拓宽获取提出创新问题的渠道,又要加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提升前沿科学问题解决能力,还要调整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结构,完善治理体系,强化自主创新的文化支撑。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王建平指出,“双循环”并非政策的转变和改革开放的收缩,而是通过扩大内生需求,关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创新策源提升是国家交给上海的一项任务,政府仍需改进政策导向,助力上海在生物医药、芯片等优势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上海应该构建良好的科技人才生态,精准实施人才支持政策,推动上海、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创新发展。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所所长沈桂龙认为,第一,从全球角度看,由于全球人口增长趋势开始下降,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趋势严重和新型人才政策,导致全球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第二,从建设全球城市目标看,人才流动作为全球开放最重要交流和联通方式。当前的疫情导致人才流动困难,加之国家内部区域间激烈的抢人大战,进一步增加了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难度;第三,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出台相关政策会对人才形成虹吸效应,需要通过如线下短距离社交方式形成边缘突破,形成集成效益和综合优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凯认为,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需要注重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与引进,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二、上海应该加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三、上海人才政策制定需配以政策实施细则,以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提升政策信服力;四、在人才结构方面,上海应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培养环境和培养体系建设,通过“以老带新”等方式推动人才结构优化;五、要着力推动上海人才引进向人力资本柔性流动和循环转变,通过发起大科学计划等方式,将全球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为我所用”,同时需重视人力资本引进、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循环的良好生态构建,增强包容性;六、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做法,更好地服务人才和人才发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尤建新教授指出,人才生态不仅要有助于战术类人才的培养,更要关注战略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体而言,要注重对人才全息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高维人才才具备了“降维打击”的能力。另外,人才争夺也应该换位思考,只有搭建了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的积极集聚,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人才高地。
文汇报理论部杨逸淇主任提出,一方面,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基础研究投入、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新企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软肋,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性格,如何促进青年科学家产生更多创业机会仍需深入思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规划处汤东英处长讲到,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2020年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后面上海十四五规划,包括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会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在这样的过程中,人才、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新的发展格局下科技如何更好支撑引领发展,是值得科技管理部门和整个科技系统进一步深层次思考的重点议题。《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兼上观新闻王多主编指出,一、技术收割与技术原创相结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好思路;二、承载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与科技原创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要;三、西方技术史证明,影响人类进步的重大科技成果大多不是企业和市场做出来的,科技原始创新投入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韩元建处长讲到,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的成效难以衡量,只有当上海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时,上海才真正具备了策源能力。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文泳教授指出,上海策源能力提升关键在于人,更关键的是有一批能够安心做事情的人,促进人才安心做研究既需要硬环境也需要软环境;在人才的发现机制方面,现有的机制对人才的考察能力不足,导致了部分优秀人才拿不到资源等问题,一流的人才未能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另外,科技资源配置过于集中于少部分人等问题值得关注。上海应注重发现人才工作,找出一流人才,促进资源均等化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处级调研员朱咏认为,生态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打造优质的基础生态环境,让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十分重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陈志成教授认为,创新策源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和拥有,但上海在顶尖人才数量和人才生态构建方面还存在教育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不仅要吸引精英人才回流,发挥功能性平台的枢纽作用,而且要把企业和高校进行打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对上海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投入,发挥对提升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长远效应;第二,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应打破传统“冲排名”的建设模式,应构建以“问题导向”为主的新的建设机制,针对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布局一些高峰高原学科,推动上海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第三,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协同创新合作,从而推动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研讨会还进行了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的成果发布。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任声策教授发布《2020我国主要省会及地级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生态指数》,具体阐释了指数评价目标、对象、指标体系、方法、结果等内容,最终覆盖54个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构建了包括“人力资本、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创业文化、市场基础、创新基础、金融资本、创业绩效”在内的八个一级指标体系;结论发现与科创板上市企业分布情况类似,直辖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培育生态领先优势非常明显,沿海地区相对表现较好。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我国高成长企业集中的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济大学法学院马军杰博士发布《2020上海市高成长科创企业发展指数成果》,梳理了企业成长性表征及理论,基于SDEA与GA-BP的高成长性企业成长评估范式,构建高成长性科创企业综合评估框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实现方法以构建衡量科创企业成长性的指数。指数对于我国科创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性评估,完善创业板发展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创业板市场投资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刘淑妍主任在发言中表示,同济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将助力更多老师和智库学者开展深度的决策咨询研究,并表达了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媒体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意愿。她还代表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向与会专家学者对于研讨会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施骞表示,“双循环”背景下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问题,教育至关重要。他还表达了与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等与会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的意愿,并代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向与会的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严军副主任进行研讨会总结发言。他指出,研讨会是一个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主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对解决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建设和双循环中的重要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严军副主任表达了对研讨会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希望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共同办好这个会议平台,让学界更懂政府,让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
(贾婷、敦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