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上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同济大学“设计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2025主题论坛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举办。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这一新质生产力如何全面赋能中国未来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而展开深度交流。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院士出席并致辞,来自校内外的人文社科专家、学校创新团队成员、人文社科领域学部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师生出席会议,文科建设处处长刘淑妍教授主持论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教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教授作论坛主旨报告。

郑庆华院士在开幕致辞中,对娄永琪为首席专家的“设计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表示祝贺。他指出,团队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设计是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应进一步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韧性化三大方向,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产出更多的同济智慧。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教授
会议举行了“设计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创新团队揭牌仪式,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娄永琪教授简要介绍了团队建设目标与研究方向。

“设计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创新团队揭牌仪式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的城市规划前沿”为题,系统阐释了社会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中的创新应用,提出iCities六大设计原则,并分享了城市数字能动性模型在上海AI网络中的实践成果。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教授
娄永琪在以“设计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为题的报告中,从动能重塑、双碳目标和人民城市三大范式转变出发,提出“1+3+1”研究框架,强调设计作为新质生产力,应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赋能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娄永琪同时也介绍了他所领导的SustainX可持续设计创新中心在数据与设计驱动的社群营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席专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教授
特邀报告环节,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周建非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城市设计方案探讨”,结合上海多个经典案例,提出城市设计应贯穿规划、建设与治理全周期,推进“三师联创、资源统筹、高质量贯通”三大关键机制,并从八个方向阐述了高水平设计的实施路径。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周建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健康城市科学构建”,指出建筑、城乡规划与景观学科正朝着智能规划与数字设计、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健康城市与绿色建筑、未来城市与上海学派四大前沿方向演进,强调以“空间的解决方案”推动跨学科融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鹏博士以“人机友好的人居环境”为题,探讨了在具身智能背景下城市空间从“人—环境”二元向“人—机—环境”三元的范式转变,提出城市系统应重构为高频度、分布式、松耦合的新形态,并主动响应具身智能主题的空间需求。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鹏博士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教授在“多维大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赋能的城市宏观经济预测”报告中,提出将数据要素转化为可决策的数据产品,推动经济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路径。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教授
随后,圆桌讨论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娄永琪教授主持,核心成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解学芳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教授、同济大学港澳台办主任钟宁桦教授、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李永奎教授共同展开对话,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人工智能与技术变革,各学科应打破壁垒,以系统思维回应城市复杂问题。

当天下午,同济大学创新团队召开团队内部闭门研讨会,深入学习、研讨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围绕论坛成果就校准研究方向、回应社会需求、推动学科交叉、深化协同共创展开讨论。娄永琪教授表示团队将围绕“设计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五大研究方向,进一步夯实跨学科协作机制,结合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以及赤峰路国际创意设计街建设,搭建综合场景应用“生活实验室”,瞄准国家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产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