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2.项目年度进展情况
序号 |
立项年度 |
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名称 |
项目研究计划年度进展情况 |
项目1 |
2023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
根据课题申请书的工作方案和研究计划,在2024年,课题组进行了良好的工作,预期成果与考核指标顺利完成,研究过程按计划有序开展,具体来看: (1)完成了第2轮数据调研、收集和分析。发放调查调查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912份。 (2)完成了计划研究内容中的第2模块,即核心的实证分析部分。 (3)发表文章13篇,其中中文论文8篇,均为《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世界经济文汇》等重要CSSCI期刊;英文论文5篇,均为SCI/SSCI期刊,包括China Economic Review等重要期刊。 (4)举办国际会议一次,参加国内会议9次。 (5)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强,引进北京大学丁雅文博士,以及2位新入学的博士生。 (6)再本课题基础上,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编号:23ZDA034,目前研究进展顺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编号:23ZDA034 |
项目2 |
2023 |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人员组织和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
按照项目计划书的工作设想,今年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完善子课题设计和研究计划,推进实地调研、数据清理和建模工作,集中完成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开放式创新实践调研,完成高水平论文写作和投稿2-3篇。截止目前,本项目顺利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组织企业调研10次,与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代表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项目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积极拓展了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初步的调研,为下一周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研究过程是否按计划有序开展,是否遇到困难及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基本在按照计划安排在逐步推进。但是,项目团队也遇到了以下问题:(1)近一段时间以后,企业受到外部压力比较大,创新实践一直进行探索和尝试,对我们提炼成熟的开放式合作模式带来的挑战;(2)企业的创新实践收到外部政治因素影响比较大,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出于安全的需要,并不愿意参与调研,造成了一定的合作障碍。 为了克服以上的挑战,课题组已经进行三个方面的准备:(1)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课题组积极与香港中文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课题组也积极与院内不同专业教授合作,通过不断增加学术交流与合作,尝试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范式;(2)进一步拓展与企业的联系,目前课题组已经与特赞、海正药业、凯莱英等高科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拓展合作伙伴,积极探索企业实践新模式,强化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3.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 1) 鉴于从技术视角研究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团队新增了钱冰洁博士进行合作。她的主要兴趣是生成式AI和网上社区,她们通过自然实验,分析虚拟身份披露对平台“点赞”行为的影响。研究强调虚拟身份的重要性,指出不含真实信息的虚拟身份不等于匿名,并认为保护性自我呈现比获取性自我呈现更关键。这项研究成果的信息如下: Effect of Virtual Identity Disclosure on Users' Giving Likes: A Natural Experiment, Forthcoming,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团队成员温雪琪助理教授获评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3)与博士生庞兴宇合作的论文Capitalizing on Newcomer Proactivity over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获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的修改机会,这篇文章主要成果是发现新员工的主动性和组织社会化策略都能通过激发主动学习行为对新员工的学习成果产生积极影响。重要的是,与组织社会化策略相比,主动性人格在提升新员工学习成果方面解释了更多的差异,这对于在开放式用工时代理解新员工管理有着积极的价值。 4) 与博士生张煦、李雨佳合作的论文Unpacking the Illusory Freedom of Gig Workers on On-Demand Labor Platforms已经被中国管理国际学会接受宣讲发表。这篇文章从平台自主性机制切入,系统揭示平台如何依托其信息不对称优势和算法黑箱特性实现对自由职业者的隐蔽性管控,进而导致“持续忙碌”的工作状态,使得表面看似自由的用工模式在实践中异化为“数字牢笼”。 4.在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上争取到其他项目及资源的情况; 无 5.其他情况。 无 |
项目3 |
2023 |
盲人触觉艺术空间设计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 |
一、绩效指标完成情况: 1.已完成项目论文考核指标,专著考核指标正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出版。 2.已完成绩效指标中的3D打印产品系列,形成30余款触摸产品,初步建成盲人触觉认知模型数据库。 3.盲人艺术空间体验展览,已完成展览空间数字化建模,拟定于2025年实现落地展览。 二、项目研究计划 本项目按照计划有序开展,现已完成对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的盲人艺术展览的勘测,包括展馆布置、人员配置、材料使用、产品呈现、文教合作等相关内容的第一手数据,其中包括中国盲文图书馆“触觉中国”展览、德国法兰克福对话美术馆(Dialogue Museum)、西班牙马德里盲人博物馆(Madrid Museum for the Blind)。 三、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 2024年团队扩展拥有教授2人,副高3人,博士生10人,硕士生5人,其中通过该项目引导毕业博士1人,硕士3人。 四、其他 通过本项目的支持以及进一步建设,顺利对中残联辅助器具专项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盲人触觉认知艺术的辅助产品设计研究》结项答辩,专家来自中残联直属单位、北京心理研究所等,本研究的艺术辅具新形式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
表3.项目年度代表性成果情况
序号 |
立项年度 |
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名称 |
项目列出代表性成果 (每个项目不超过2项成果) |
项目1 |
2023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
1. 程名望,韦昕宇:合同约束力、劳动保护制度与农民工福祉——以上海市为例,管理世界, 2024(3):147-159。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24年06期全文转载。研究发现:(1)85.04%的农民工与其雇佣者签订了某种形式的合同,表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推行推进了农民工市场劳资关系的法制化以及合同签署的规范化。24.68%的农民工获得了雇佣企业为其购买五险一金,36.25%的农民工所在企业严格遵守工时制度,56.98%的农民工获得了雇佣企业为其提供的餐饮补贴,表明我国企业劳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有待提高。(2)农民工所签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越强,则其所在企业具有更明显的动机切实执行劳动保护制度。在农民工所签合同法律约束力促进农民工健康水平提升过程中,劳动保护制度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保险、工时制度和生活福利这三个方面的劳保制度,均会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健康水平。(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现象在受教育水平较低、受雇于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农民工样本中更为明显;并且,来自于制度质量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民工更关注于社会保险和工时制度,而来自于制度质量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农民工更关注于社会福利。本研究对于促进农民工健康状况改善乃至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贾晓佳,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1978-2021):数量估算与时空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24(6):72-92。在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测量方法,估算了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转移方向,并刻画了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1978-2021年间,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长三角为中心的长江黄河圈、环渤海经济区为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新疆为中心的西部风情圈。既和传统的“孔雀东南飞”特征相一致,但可更精确的表述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和“门前流水尚能西”。(2)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劳动力由人均GDP位次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桥梁块”劳动力再转入经济发达的“转入块”。转入、转出省区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3)转移劳动力平均年龄增加表明其“量”的优势在弱化,但受教育水平在提升,表明其“质”的优势在提升,如何将转移劳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新人口红利”,是发挥农民工群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尊重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协调好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省际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项目2 |
2023 |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人员组织和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
1.成果的学术价值,如何解决科学问题,是否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 虚拟创新社区中的参与激励与用户创业意愿. 《管理科学学报》,2024, 10, 1-16。这项成果以虚拟创新社区为背景,基于动机的有机整合理论,诠释了社区参与激励、用户创新行为对用户创业意愿的影响,以及用户角色认同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如声誉系统、经济奖励、社交认可等)激发用户在虚拟创新社区中的参与行为,揭示了用户在虚拟创新社区中的行为(如知识共享、协作创新)如何影响其创业意愿,为理解用户创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2)It’s more about ‘we’ than ‘I’: The employee-supervisor fit in achievement striving,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employee voi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24, 20, 517-538. 这项成果探讨了员工与主管在目标导向工作追求(即成就追求)上的一致性如何通过内部动机机制(即组织认同)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员工与主管的成就追求一致时,无论这种追求是高还是低,成就驱动的员工更有可能提出建议。此外,员工与主管在成就追求上的一致性增强了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组织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建言行为。 这项研究通过将目标导向的工作行为理论与个人-环境(P-E)匹配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双边研究框架,探讨员工与主管在成就追求上的一致性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这种理论整合不仅丰富了创新目标导向行为的研究视角,还为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 2.成果的应用价值,是否开拓理论、技术新领域,先进性是否得到同行认可; 项目成果1从社区激励层面,客观、全面地揭示了用户创业意愿的形成机制,有助于完善用户创业理论体系,而且对于帮助用户进行科学的创业决策和推动虚拟创新社区实现创新孵化的成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成果被《管理科学学报》杂志作为重点论文作为首篇论文推出。 项目成果2使用了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建模方法,分析了两项研究中来自827名员工及其197名主管的数据。这种方法创新能够更精确地分析员工与主管在成就追求上的一致性及其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这种方法为研究双边关系,理解团队创新过程提供了更科学的分析工具。 3.成果的社会影响,是否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发展有重大贡献。 项目成果对创新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收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相关介绍被福布斯网站等媒体报道,请参见https://www.forbes.com/sites/sallypercy/2024/08/31/ask-the-right-questions-why-you-should-enable-your-team-to-challenge/ https://boardagenda.com/2024/08/19/how-to-foster-innovation/ 在下一个阶段,项目组将积极推进项目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成果,为虚拟创新社区的平台治理提供了建议,例如如何通过政策设计促进用户参与和创业等。 |
项目3 |
2023 |
盲人触觉艺术空间设计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 |
[1]周洪涛,蔡妍妮.隐性的环境:空气作为媒介在盲人艺术空间设计的应用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4,(05):62-67+210.(CSSCI) 学术价值:该文章指出空气作为非视觉化的隐性环境要素对于盲人群体有特殊意义,进而基于人体空气感知的舒适度、触觉与嗅觉三种维度,探索空气作为媒介在盲人艺术空间设计的应用方法,推动未来盲人艺术空间的新范式发展。 [2]张丁伟,彭慧洁,李雅璠,等.包容共创视角下创意城市家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4,45(08):150-158.(CSCD) 学术价值:基于包容共创理念,探索创意城市家具设计介入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提升城市空间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解决居民在公共空间休息娱乐时“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或“坐不出情趣”等现实问题。阐释微创新、包容共创与城市家具的内涵及关系,结合社区更新原则和包容共创设计,提出创意城市家具共创设计策略。同时该,研究也是探讨基于可以为盲人提供空间服务的无障碍城市建设而思考。 |
表4.项目年度经费执行情况(单位:万元)
序号 |
立项年度 |
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名称 |
市教委2024年 拨付金额 |
2024年实际执行金额(截至2024年底) |
2024年经费 执行率 |
项目1 |
2023 |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
15 |
22.63 |
100% |
项目2 |
2023 |
基于全球视角的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人员组织和微观运行机制研究 |
15 |
11.39 |
75.93% |
项目3 |
2023 |
盲人触觉艺术空间设计研究与实践平台建设 |
10 |
12.3 |
100% |
决算编制人(签名) |
|||||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