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部门介绍 / 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在历史上(1949年前)是一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集医、工、理、文、法于一体。 1946 年 8 月,扩充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并增设哲学、外国语文学(德国文学)、中国文学 3 个系。1948 年 6 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7 月,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8 月,理学院的生物系分为动物、植物两系。1947 年 8 月,工学院成立大地测量研究所。至 1948 年 8 月,同济大学有医、工、理、法、文 5 个学院,16个系,9 个附设单位,已初具规模。1950年代初,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同济调整为单科性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同济大学开始了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努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恢复或创建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并加快了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步伐,对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对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6月,同济成立了文科(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计划比如制定了“同济大学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6)”,围绕同济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和方向,对文科(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有效整合。2004年6月17日,校文科(哲学社会科学)大会胜利召开。
       
      1980年代中期设立经济管理学院,1990年代中期筹办文法学院,2006年组建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2009年重组各文科学院进行文科学科新布局。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涵盖“理科、工科、医科”和“哲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的学科格局, 2010年前后形成了目前文科博士点的布局。文科学科建设是所谓“大文科”发展的核心。以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对全国高校学科所开展的评估结果为例,同济大学的所有学科情况是3个30%:有30%的学科进入全国前30%,其中文科学科占30%;有30%多的学科处于全国的中间水平,其中文科学科约占30%;有30%的学科处于全国的后30%水平,其中文科学科也占30%。同济的若干文科学科已有明显特色。可以说,同济文科学科的发展与同济整体学科发展水平大体相当。
       
      2013年7月同济大学文科管理与服务建制改革,在推行大部制的背景下,学校决定撤销科技处文科办公室,成立正处级建制的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强化文科建设的服务职能。
       
      2013年7月5日召开的同济大学第十次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和任务。在同济大学文科发展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文科名人,诗人、革命烈士殷夫 (1910-1931),左联文艺人士柔石,德国研究专家郑寿麟(1900-1990,1946年6月任同济大学文理学院哲学系主任),现代诗人、翻译家冯至(1905-1993),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1893-1984),诗人戴望舒,美学家宗白华,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凤凰卫视资深评论人着名评论人邱震海,着名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现代着名作家熊育群,经济学家胡景北,古人类学家吴新智等。

Copyright © 2013 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 邮编:200092 | Email:wenkeban@mail.tongji.edu.cn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